在治水觀念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甚至生態(tài)水利轉變的當今,雖有“水多”、“水少”的矛盾需要解決,但“水臟”的矛盾更顯突出。
1988年,全國532條河流水質監(jiān)測結果,已有436條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,占監(jiān)測河流的80%以上。時過二十多年,河流污染的數量和程度,除局部有所好轉,有增無減,而且還在加重。否則全國人大常委會也不必檢查《水污染防治法》的執(zhí)行情況了。
由于河流水污染嚴重,特別是“內源污染”、“點源污染”和“面源污染”三大污染源中的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不落實,己成為治理“水臟”的難點。
為此,很多人指出:“現在—般認為,內源污染治理是水利部門的事情,點源污染是環(huán)保部門的事情,面源污染現在好像沒人管。”做好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防治小河道水污染,讓農田退水、排水和滲水能在進入小河道之前和之后,得到有效地凈化,而且也比較容易得到凈化。從而能給下游大河道減輕污染負荷,也能緩解因“水臟”給水資源不足帶來的困境。
聲明: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,僅供參考,交流之目的,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創(chuàng)和機構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