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生植物的恢復,需充分考慮常水位、枯水位、豐水位的變化。
一個成功的水生態(tài)設計方案,離不開對邊界條件進行詳實的調研和分析。
從岸上到水底,尤其水位波動區(qū),需明確不同環(huán)境下的水位變化情況,設計時結合不同水生植物的生態(tài)習性,因地制宜做好空間配置與時間配置,才有可能確保植物群落修復后的穩(wěn)定性,避免不必要的工程損失。
比如我們11月份去做了項目調研,發(fā)現(xiàn)駁岸寬闊、水深適宜,便設計了大量的挺水植物打造景觀,加上業(yè)主催促,項目匆匆上馬,結果來年6、7月份幾場降雨之后,水位持續(xù)不下,景觀沒做成,植物全淹死,施工方叫苦不迭。
什么原因呢?可能是多方面的,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項目邊界條件估摸不足。很多時候,一兩次的調研只是幫我們對項目有個直觀的認識,更多的時間,應該放在相關資料文獻的查閱上,通過多方了解,才能讓我們對觀察對象有個相對完整的理解。
當然,除了水位因素,植物修復的邊界條件還有很多,透明度、流速、水深、基底條件等等都應考慮,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過相對詳細的介紹,需要更多了解的小伙伴可以點這里:
《河湖生態(tài)緩沖帶保護修復技術指南》指出,在設計高、低水位之間的岸邊水域時,一般要保證3m~5m的寬度范圍,作為水位變幅區(qū),進行相關植物恢復的設計。當然,在具體項目中這可能也要結合具體的駁岸類型來綜合考慮。
水位變幅區(qū)的植物,可以包括沉水、浮葉、挺水以及濕生植物。針對有行洪排澇需求的水體,一般不宜種植沉水、浮葉和大型木本植物;水深過深的水域也不宜設計沉水植物。
聲明:所載內容來源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僅供參考,交流之目的,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創(chuàng)和機構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