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7 年,碩士一年級的 Fujishima 在 Honda 指導下開始實驗,發(fā)現在紫外光照射下,TiO2 電極可以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,即“本多-藤島效應”(Honda-Fujishima Effect)。1972 年,他們將這一現象發(fā)表在 Nature 上(Electrochemical photolysis of water at a semiconductor electrode,Nature 1972, 238, 37–38, 至今已被引 2 萬多次),揭開了多相光催化新時代的序幕。
1976 年 Carey 等發(fā)現 TiO2 在紫外光條件下能有效分解多氯聯苯,被認為是光催化技術在消除環(huán)境污染物方面的創(chuàng)造性工作,繼而進一步推動了光催化研究熱潮。且 1983 年起,A.L. Pruden 和 D.Follio 發(fā)現烷烴、烯烴和芳香烴的氯化物等一系列污染物都能被光催化降解掉,擴大了光催化在環(huán)境領域的應用。
1977年,Yokota T 等發(fā)現在光照條件下,TiO2 對丙烯環(huán)氧化具有光催化活性,拓寬了光催化的應用范圍,為有機物合成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。
經過幾十年的發(fā)展,光催化在污染物降解、重金屬離子還原、空氣凈化、CO2 還原、太陽能電池、抗菌、自清潔等方面受到廣泛應用研究,是國際上熱門研究領域之一。
聲明: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,僅供參考,交流之目的,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創(chuàng)和機構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