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濕地處理污水、
尾水常見問題及解決對策(四)
01脫氮除磷效果不穩(wěn)定及解決對策
人工濕地對SS、CODCr、BOD5及細菌的去除率可達90%以上,但氮、磷的去除率接近50%,為60%-86%,針對這一問題國內外專家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。采用電解的方法強化處理低碳氮比的污水,結果顯示,電解強化技術對系統(tǒng)TN、氨氮、TP的去除率有明顯提高,分別可達82.10%、88.30%、87.74%;采用電解強化-三級串聯潛流人工濕地的組合工藝處理農村生活污水,接種污泥來自合肥市望塘城市污水處理廠,每一級人工濕地都是由鋼化玻璃構成,鋼化玻璃后接出水池,鋼化玻璃尺寸為L×W×H=1500mm×540mm×248mm,一級基質以沸石為主,二級、三級基質以廢磚為主,在一級、二級裝置中安裝電解裝置并為 其提供恒定電流,選用美人蕉和蘆葦等植物,待植物成活后開始試驗,裝置穩(wěn)定運行17個月以后,取水樣測定,結果表明水力負荷為0.3m3/(m3·d)時,系統(tǒng)對TP、TN、氨氮的去除率分別可達93.13%、92.22%、95.22%,此時填料的沉淀和吸附作用對磷的貢獻率在70%左右,出水水質可達《城鎮(zhèn)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》(GB 18918-2002)一級A標準。因此,氮、磷去除效果不理想時可考慮應用電解強化工藝。此外,不同種類的潛水植物對營養(yǎng)物質的去除效率也不同,根據進出水水質要求,合理地選擇濕地植物對水質的凈化效果尤為重要。
02占地面積大及解決對策
崔理華教授提出了一種復合人工濕地,污水經處理后各項指標均能達到一級A標準,同時可減少占地面積。何強教授等人提出序批式深床人工濕地,濕地系統(tǒng)總用地為1.87m2/m3污水;成都市西區(qū)污水處理廠提標工程采用下流式預埋微生物垂直流人工濕地占地少,用地僅為1-1.5m2/m3污水,與傳統(tǒng)二級處理工藝相比濕地面積大大減小。以貴陽綜保區(qū)都溪河片區(qū)人工濕地為例,設計規(guī)模同為10000m3/d,如果采用表流人工濕地,占地面積約10萬m2;如果采用潛流人工濕地,占地面積約為2萬m2;如果采用復合型潛流人工濕地,占地面積僅為1.25萬m2。與傳統(tǒng)的表流人工濕地相比,復合人工濕地及垂直流人工濕地更有利于濕地面積的減小。
03數據庫匱乏及解決對策
自2009年起,國家及部分相關部門針對人工濕地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(guī),主要是用于人工濕地的水力負荷、污染物負荷及人工濕地構筑物設計方面,由于頒布的部門不一樣,各規(guī)范中對這3個參數的規(guī)定也有很大差異。此外,不同性質的污水、不同水力負荷和污染負荷的取值、濕地面積的計算結果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且實際設計運行經驗缺乏。針對上述問題,張翔等人對環(huán)保部規(guī)范、住建部導則以及各地關于人工濕地的規(guī)范進行了對比研究,建議統(tǒng)計各地區(qū)典型潛流人工濕地的實際運行數據,經過對比分析得出每個區(qū)域最適合的參數,歸納運行及設計經驗制定出一些設計參數、取值規(guī)范、運行管理方案等,為后期人工濕地的建造提供依據。
聲明: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,僅供參考,交流之目的,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創(chuàng)和機構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